竞赛圈   > 周涛:一个人巨大的人格魅力,往往源于他从深谷独立攀爬到高峰的经历

DC竞赛

  • 关注者 1
  • 关注了

DC竞赛

官方

 

导读 

这是DC堡主周涛论读书系列文章的第五篇。

周涛在前篇中阐述了在武侠的世界中,那些可以被称作德识的东西,以及在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背后,我们所能体味的“侠义”精神。

构建德识的关键,就是要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——要找到打动自己灵魂的榜样,而不仅仅是社会大众公认的成功人士的形象。

在本文中周涛要和大家分享的,是在读书的过程中,与书中人物、故事产生共鸣的奇妙体验。

这合理地解释了一个观点:痛苦的经历往往比欢快的情节更容易打动人,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大家普遍认为悲剧的力量比喜剧大的原因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以书为友,也有三个方面的作用,分别是求共鸣、求辩证和求消遣。


以书为友,可以求共鸣。


因文字而生共鸣,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。就好像有一把文字铸就的利剑,刺破千年万里的时空,

在你心底最最深处开一个洞,让埋藏其中最炽热或者最柔软的感情从这个洞中溢流出来,充塞整个心灵。


被这些文字所唤醒的你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欢乐和痛苦,从流淌着的炽热与柔软中涌现出来,

而你,最终随着这些文字与记忆,沉陷在情感的激荡中,久久不能平息。


我有过多次这样的体验,可能是一段话突然击中你灵魂的命门,也可能是随着情节展开,感情逐渐积淀氤氲,

终于不可抑止。在那个时候,心灵与文字来回激荡,我要么绕桌疾走,无法静坐;要么热泪涟涟,掩卷不止;要么气涌难抑,欲骂欲啸……

与书共鸣,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,一是事理上的共鸣,二是情感上的共鸣。


事理上的共鸣,绝不是对于某段“心灵鸡汤文字”的认可,而是作者的道与悟

恰好说出了你坚守的人生信念,提炼了你重要的人生经验,或者拨开了困惑你很久的人生迷雾。


我在前面举例中提到的郭靖对杨过说的关于“为国为民,侠之大者”那段话,

就是属于一下子指明了我人生价值的取向,它在我年幼时是指路明灯,在我年纪大一些的时候是价值认同,所以力量很大。


我在快要到30岁的时候,曾经有一段时间惶惶然不可终日。

一方面是对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还不能从容面对,另一方面总觉得还没有足够的去承担30岁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。


后来偶然读到夏目漱石先生的一句话:“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,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,至于三十岁的今日,

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,欢浓之时愁也重”,觉得特别契合我的人生经验。当天反复思量,夜不能寐,之后对于长成大人,甚至老人的恐惧就减轻了很多。


情感上的共鸣,往往是因为书中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物,他的人生经历与你“曾期望但未达成”或者“曾经历且难忘怀”的经历想契合

因此你早早就将自己的感情牵系其上,然后随着情节的展开,一发不可收拾。


有的时候,书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我们差别很大,但却能够唤起人类普遍而深层的感情,因此也能形成情感的共鸣。


我看余华先生的《活着》和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就是一直浸泡在一种冷月寒蝉的悲伤中——这种悲伤闻起来有一种福尔马林的味道,长久不能散去。


一般而言,当一个人的感情低徊甚至痛苦时,他容易被打动;反过来讲,一个人物痛苦的经历往往比欢快的情节更容易打动人。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大家普遍认为悲剧的力量比喜剧大的原因,也是我每天坚持读糗百却从来没有因之仰天长啸壮怀激荡的原因。


很多人在感情和事业上遭遇到巨大的痛苦和严重的挫折时,都希望阅读一些轻松的书,来调节自己的心情。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幼稚的!


实际上,在你痛苦低沉的时候,别人的痛苦和低沉更容易打动你,而文字的力量就是能够让你的痛苦更痛苦,

让你的痛苦更刻骨铭心,让你的痛苦更深刻!巨大的痛苦和挫折,会给一个人赋予独特的光辉和力量。


一个人巨大的人格魅力,往往源于他曾经从深谷独立攀爬到高峰,而不是坐缆车直上千米,然后十步登顶

所以,我的建议是,当你很痛苦的时候,要去读那些让你更痛苦的文章,然后忍住不自杀,也不去杀人。


下期推荐

---------------------

以书为友,可以相辩证。

所谓辩证,就是当你对一个或一组问题,有了长期的兴趣和持续的思考,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明确的观点后,

可以通过广泛阅读,去看看世界上还有没有一些哲学家、思想家、科学家、政治家等等,

曾经和你思考过同样或者类似的问题,如果有的话,去了解他们的观点是什么。


下次周涛跟你聊聊从书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周涛:论读书

- DataCastle -


2条评论

分享

2条评论
意见反馈
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

扫一扫分享给周围朋友